星期六, 11月 28, 2009

兩款貼紙,幾時覺得0岩聽都請廣傳

已經不再為你著想了
「已經不再為你著想了」。
幾時覺得0岩聽都請廣傳


已經不再是我們的政府了
「已經不再是我們的政府了」。
幾時覺得0岩聽都請廣傳

■click圖放大■

ideas from jenny、良、迪
create by karden

標籤: ,

星期一, 11月 23, 2009

文化界反高鐵宣言 :請不要以「文化」之名建高鐵、拆家園!

文化界反高鐵宣言

http://www.facebook.com/event.php?eid=206928505361

====================================

文化界反高鐵宣言 : 請不要以「文化」之名建高鐵、拆家園!

香港文化界一再呼籲要規劃好西九文化區,不能只蓋容納一天3萬觀眾的「文化硬 體」,必須要有相應的「文化軟體」來配合,包括各種展示的「內容」、如何培養 香港觀眾、加強藝術教育、支持本土藝術家等等。

唐英年已公開地隔空回應文化界:「我經常和香港文化界的人士說,如果你們認為 西九文化區的觀衆只是香港的700萬市民,就大錯特錯,發展眼光太短淺。請你們 放眼遠看,將來廣深港鐵路開通後,廣州來香港只是48分鐘,每10分鐘就有一趟火 車,從車程上看與從香港沙田、大埔、荃灣到香港市區,基本上沒大差別,因此我 們的觀衆群至少是廣東加香港,大約6000萬居民。」(南方都市報 A22 深圳讀本 2009-04-28)

簡言之,唐英年認為只要有高鐵把珠三角的有錢觀眾帶進西九文化區就能撐起西九 文化區,使本土文化界受惠。沒有高鐵及西九總站,西九文化區就會變成「孤島」。

作為表面上受惠的文化界,我們必須站出來反對高鐵!有三大理由:

(一) 依賴高鐵的文化區,不切實際,下場跟迪士尼一樣

必須靠珠三角有錢觀眾來撐的西九文化區對香港文化發展沒有幫助。首先,那每天 由珠三角來西九文化區看表演的3萬有錢觀眾,只是當局一廂情願的高估數字;第 二,唐英年把文化區當成「主題樂園」式的旅遊項目,似乎忘了迪士尼樂園的失敗 就是過度依賴內地旅客所致。現在內地各城市已經在快速發展自己的「文化區」; 或許,待高鐵建成之後,不但不是內地觀眾乘高鐵來港,而是香港人乘高鐵去內地 看表演。第三,香港文化界強調,西九文化區必須以香港本土藝術發展及本土觀眾 為主,內地及外國旅客為輔。一個成功的文化區、成功的文化發展,重視的是本土 藝術工作者、藝術教育及觀眾培養,需要一個長遠的文化政策及文化局來支撐,方 能擴大吸引境外觀眾,循序漸進地成為亞洲的文化城市,而不是透過巨大的西九文 化硬體,更不能依賴全世界最貴的高鐵而成。唐英年幻想文化區一建成就有3萬旅 客乘高鐵來「觀光」,違反文化規劃的基本常識。


(二) 不要「以文化之名」拆菜園村,陷文化人於不義

唐英年到處說要建高鐵來撐文化區,是不是要把目前高鐵路線規劃逼遷的菜園村這 筆帳算在文化界的頭上呢?作為有良知的文化界,我們不能再忍受政府以「文化」 之名建高鐵、毀菜園村、剝奪大角咀業主的發展權、破壞地下水影響新界農民耕 作。作為有責任感的公民,我們文化界堅決跟這些受高鐵影響的弱勢者站在一起, 監督天價的高鐵,向不公義的規劃說不!


(三) 高鐵西九站將延誤西九文化區的工程,道路設計也會引起舊區公共交通的擠逼

民間「新高鐵專家組」對高鐵的西九總站做了以下的評估:

* 高鐵西九站必須徵用西九文化區內四份一的地下土地,限制了文化區的文化設施 建設;
* 負責興建高鐵的港鐵公司最快要到2015年始交還地盤給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西九 文化 區本身的工程將被延誤;
* 政府預測每天約十萬人乘高鐵到西九站,只有五千是以西九站為終站,九萬五千 人是要轉車到香港其它地區。大量轉乘人流將導致已有多處死角的西九交通惡化, 影響西九龍市民的生活品質。

現時,民間專業者已提出的數個替代性的高鐵方案,把總站設在新界,一來可以使 市區和新界平衡發展、節省最少300億元、不需要拆菜園村、毋須影響大角咀居 民、不造成西九長期塞車問題、不需要佔用西九文化區的土地、減少環境及地下水 破壞。更重要的是,既使要靠高鐵 (總站在新界)來文化區的內地旅客仍然可以快 速到達,多花的旅程時間少於十分鐘。政府為何不認真考慮呢?

一個符合常識的西九文化區規劃,不需要天價又不公義的高鐵。
請不要再以「文化」之名來陷文化人於不義,馬上停止立法會高鐵撥款。


發起人: (以姓氏筆劃排列)

小西 (藝評人及文化政策研究者)
四維出世 (電影史研究人)
司徒薇 (港大比較文學系助理教授)
何慶基 (中大文化管理碩士課程主任)
李維怡 (影行者總監、文字工作者、社區文化工作者)
周思中 (香港獨立媒體網編輯,大學兼任助教)
金佩瑋 (跨界別文化運動人)
俞若玫 (作家)
馬國明 (文化評論人)
麥海珊 (活動影像/聲音藝術家,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講師)
梁文道 (文化評論人)
梁旭明 (嶺大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
梁寶山 (藝評人)
陳雲 (嶺大中文系助理教授)
陳清僑 (西九龍民間評審聯席會議核心成員)
陳順馨 (嶺大文化研究系副教授)
陳嘉琬/花苑 (板畫家)
陳智德 (教育學院中文學系助理教授)
陳允中 (科大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黃英琦 (西九龍民間評審聯席會議召集人)
黃彩鳳 (民化藝術勞動者)
黃靜 (報章編輯)
張嘉莉 Clara (行為藝術家)
曾德平 (理大設計學院副教授)
馮美華 (獨立文化工作者)
馮炳德 (社區文化工作者)
廖偉棠 (詩人)
蔡芷筠ger (行為藝術家)
盧勁馳 (作家)
謝至德 (攝影家)
羅永生(嶺大文化研究系副教授)
Stella So Man Yee (漫畫家)


聯署人:

李智良 (作家)
洛謀 (詩人)
黃衍仁 (音樂/影像工作者)
余攸英 (群芳文化研究及發展部項目統籌)
陳曉蕾 (記者)
梁志遠 (理大社工系講師)
陳景輝 (時事評論人)
陳浩倫 (社區電視製作人)
林藹雲 (香港獨立媒體網編輯)
葉蔭聰 (香港獨立媒體網編輯)
麥家蕾 (錄像行動者)
鄭惠森 (藝術行政)
何婷婷 (藝術行政)
區華欣 (藝術工作者)
湯映彤 (藝術行政)
梁御東 (畫家)
張鐵樑 (嶺南大學視覺研究系博士研究生)
鄭家駒 (中學教師)
葉寶琳 (文化運動者)
羅文樂 (視覺藝術家)
黃慧妍 (視覺藝術家)

何智聰 (教育工作人士)
吳宇旻 (記者)
羅嘉欣(藝術行政)
陳士齊 (高教界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高級講師)
吳國偉 (神學教育工作者)
劉劍玲 (神學教育工作者)
陳力行 (學生)
沈嘉豪 (攝影家)
楊秉基 (好戲量藝術總監)
蔡卓陽 (待業/行動者)
陳上城 (中學教師)
嚴惠英 (藝術家)
蘇婉媚 (大專學生)
張超雄 (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
招志仁 (大角咀中耀樓居民)
龔志成 (音樂工作者)
張歷君 (中大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導師)
張婉雯 (關注動物權益的寫作人)
陳思敏 (中學教師)
陳裕君 (藝術工作者)
李筱怡 (藝術行政)
張智峯 (學生)
袁智聰 (樂評人)
宵媽拆蟹 (作家)
陳亮程 (文化行政)
董啟章 (作家)
鄧樂滔 ( 創意書院學生)
蘇婉筠 (大專學生)
林輝 (香港獨立媒體網編輯)
熊子弦 (品牌策略顧問)
馮伯圖 (設計師)
唐 健 (翻譯)
羅淑玲 (明愛徐誠斌學院講師)
高俊傑 (文學雜誌編輯)
彭澤生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碩士研究生)
蘇慧怡 (藝術工作者,嶺南大學視覺研究系導師)
陳裕恆 ( 藝術工作者)
彭志婷 (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學生)
袁曉珊 (學生)
熊一豆 (寫作人)
鄧肇恒 (媒體及文化研究講師)
李祖喬 (中大文化及宗教研究系研究助理)
Xavier Tam (港大比較文學系研究生)
John Siu (香港市民)
鄺珮詩 (藝術行政)
馬智恆MACHI (藝術家/石崗新村居民)
梁明暉 (學生)
梁嘉文 ( 大專學生 )
黃穎儀 (中學教師)
terry narcissan tsui (民化行動者)
洪曉嫻 (詩人)
鄒旻芳 (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學生)
鄧建華 (嶺南大學社會學系學生)
劉璧嘉 (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學生、中大學生報副總編輯)
李綺敏 (策展人)
游海鳳 (藝術工作者)
麥震東 (插畫師)
胡麗蕊 (學生)
林嵐 (藝術工作者)
彭倩帼 (视觉艺术+杂志出版)
蔡鈺娟 (藝術工作者)
何宇軒 (創意書院舊生)
李詩詠 (學生)
馮希楠 (高中學生)
馮思睿 (學生)
曾建華 (藝術家)
沈蔚 (學生)
施美玲 (主婦)
鍾錦培 (香灣人)
蔡仞姿 (視覺藝術工作者)
陳嘉銘 (中大學生報總編輯)
何嘉妍(港大比較文學系研究生)
伍嘉豪 (中學教職員)
黃拱章 (中學教學助理)
周立民 (香港公開大學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課程經理)
阿步 (創意書院學生)
吳彩虹 (藝術教育工作者)
鍾寶賢(歷史研習者、浸會大學歷史系教授)
黃建平/ 梅天 (退休教師)
S.j.mojo (聲音藝術家)
莊瑞鴻 (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三年級學生)
馬樹人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教授)
胡可智 (中學教師)
莫穎詩 (舞台/ 電影工作者、行為藝術家、兼職編輯/ 記者)
麥慰宗 (自由撰稿人)
龍子維 (中大校友)
Freud Li (攝影師)
廖本勤 (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畢業生)
唐偉津 (香港演藝學院當代舞系學生,攝影師,藝術工作者)
鍾小梅 (藝術行政)
梁弘熙 (IT)
陳子謙 (文學雜誌編輯)
陳小萍 (文化研究碩士生)
陳曉婷 (生活女性主義者)
張少貞 (記者)
雷安琪 (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學生)

劉嘉恩 (設計師/好花生創辦人)
劉嘉葦 (設計師/好花生創辦人)
潘振威 Al (設計從業員)
李永倫 (攝影師)
簡思欣 (學生)
林培元 (劍橋大學社會學系研究生)
陳映彤 (學生)
Kit Hung (Film Director)
黃柏麒 (城大創意媒體學院學生)
李達寧 (獨立文化書店)
梁力 (藝術綜合工作坊主持人 / 行為藝術創作)
蔡志厚 (藝術工作者/香港投訴合唱團)
李雨夢 (學生)
謝敏儀 (中學教職員)
甘子泳 (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三年級學生)
Ho Man Yan (同人作者)
余震熙 (學生)
趙穎琪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學生)
蕭俊傑 (文化研究系畢業生)
邵家臻 (浸會大學社工系講師)
戚本盛 (教育工作者)
鄧正健 (文學雜誌編輯、劇評人)
梁振嶽 (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學生)
何雪凝 (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學生)
麥家凱 (軟件工程/寫作人)
鄧蕊明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學生)
陳永志 (文化工作者)
恒一 (《月台》作家 )
林森 (學生)
鍾澤明 (樂手,音響設計師)
陳歡 (創意書院)
米霍 (寫作人)
方鈺鈞 (赫爾辛基大學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生)
何謙信 (媒體藝術家)
蕭競聰 (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
Johnson Yu (Glass artist)
Juno Tsoi (香港市民, 打工仔)
陳錦輝 (社區學院講師)
周冰超(中大学生)
區國權 (社區文化關注幹事)
Arvin Cheng 人仔 (社群藝術)
伍綺琪 ( 學生)
曾永曦 (音樂工作者,畫家)
徐詠殷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學生)
岑麗君 (嶺南大學翻譯系學生)
鄭宇碩 (香港城市大學政治學講座教授)
鄭司律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學生)
黃愛倫 (中大性別研究畢業生)
譚永賢 (新界居民)
鄭依依 (傳媒)
溫海靈 (藝術行政)
李俊妮 (藝術工作者)
劉思航 (嶺南文化研究碩士課程學生)
賴家瑩 (編輯)
蔡甘銓 (文化人, 講師)
孫樂川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MCS碩士研究生)
傅詠彤 (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學生)
堵建偉 (文字工作者)
許惠敏 (教育界)
邱浩朗 (香港演藝學院學生)
何秀珠( 創意書院學生)
黃偉倩 (嶺南大學歷史系學生)
蕭超杰(嶺南文化研究系學生)



… 繼續聯署中…

====================================


如果大家有留意廣深港高速鐵路和菜園村的事,都知道政府要怎樣不悉一切(例如是趕絕住了50多年更沒拿過政府一分一亳的菜園村村民、拒絕聽取接納及考慮民間和專業團體方案)都要建這條沒有人乘的鐵路。

唐英年更說這條跟文化界有密切關係「我經常和香港文化界的人士說,如果你們認為 西九文化區的觀衆只是香港的700萬市民,就大錯特錯,發展眼光太短淺。請你們 放眼遠看,將來廣深港鐵路開通後,廣州來香港只是48分鐘,每10分鐘就有一趟火 車,從車程上看與從香港沙田、大埔、荃灣到香港市區,基本上沒大差別,因此我 們的觀衆群至少是廣東加香港,大約6000萬居民。」(南方都市報 A22 深圳讀本 2009-04-28)


聯署聲明說得很清楚「個成功的文化區、成功的文化發展,重視的是本土藝術工作者、藝術教育及觀眾培養,需要一個長遠的文化政策及文化局來支撐,方能擴大吸引境外觀眾,循序漸進地成為亞洲的文化城市,而不是透過巨大的西九文化硬體,更不能依賴全世界最貴的高鐵而成。

政府從來有沒重視過本土的藝術文化呢?對於本土藝術家及藝術家需要的資源/空間從不好好培養及投放,欣賞藝術的氣氛更是落後。急功近利、眼裡只有錢的政府,他們撥亂反正,建設才是王道,難道大家也能同意拆了菜園村(毀了幾代人一直自給自足的努力)去建廣深港高速鐵路就能帶動香港的藝術?

這樣把文化勞動者簡接跟菜園村、大角咀及西九龍的居民對立,陷我們於不義,怎能默許他們這樣?怎能讓不公義繼續發生?!


現時,民間專業者已提出的數個替代性的高鐵方案,把總站設在新界,一來可以使 市區和新界平衡發展、節省最少300億元、不需要拆菜園村、毋須影響大角咀居 民、不造成西九長期塞車問題、不需要佔用西九文化區的土地、減少環境及地下水 破壞。更重要的是,既使要靠高鐵總站在新界來文化區的內地旅客仍然可以快 速到達,多花的旅程時間少於十分鐘。政府為何不認真考慮呢?


我們失去太多,因此我來向大家呼籲加入聯署,不要「以文化之名」拆菜園村,陷文化人於不義!如果我們得到多於400個文化人的簽名,將會籌款登報紙廣告的,所以懇請大家碌爆credit也要再推一推。


聯署方式非常簡單,請把聯署人的「姓名」與「界別」,電郵給「社區文化關注」統籌歐國權先生<keithauau@gmail.com> ,我們會在獨立媒體 (www.inmediahk.net/node/1005204)facebook更新最新名單。


截止聯署日期: 200911 28 (星期六)


如果大家一直未有留意這個題目,強烈建議大家看看以下的連結:

獨立媒體網「菜園村」的文章:

http://www.inmediahk.net/taxonomy/term/501969


《左右紅藍綠》鄺俊宇:420萬新界人用唔著高鐵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q9IMVqpTAQ


反拆菜園村及反對高鐵專頁

http://www.expressrailtruth.com/



黎緊29號星期日,下午2點,我地會有「反高鐵停撥款大遊行」,銅鑼灣東角道(崇光百貨門外)集合,詳情這裡:

http://www.facebook.com/event.php?eid=321462825463&ref=mf


萬個感謝。

標籤: , , ,

星期二, 11月 10, 2009

說不清的斷續


〈別情〉
(這幅未貼過blog, 收入第16期《月台》的「版畫小輯」,借元曲來作畫的,詳情請click)

足足兩個星期,未試過這樣放肆不顧一切咁玩,大家都認為那是我之前衝得過籠的後遺。
真係好攰,什麼都不想理,寫不出太多的字。希望對話但機會也少得不很知所謂,我的嘴巴將要膠住了,就黎,成個人也膠住了。

看了某人的展覽,原來可以這樣跟宇宙完全亳無沒關——那個用彩色去填滿的大遍藍色、那些經我細心看過卻現在也全想不起來的畫——原來真的討好自己就夠,而我還學不會。

好攰,近來腦裡想起很多事情,我想靜下來好好整理,可能這樣致我不想去完成未完成的,或者我根本想尤她未完成直至以後,我知道跪在斷頭台的她開始納悶。

舊曆生日回娘家晚飯吃餅,老爸除了去做飯的時間,就像個只顧打機的青年,戴著收音機的耳機在玩數獨,連切餅時也在玩數獨,我在想自己做錯什麼,要受到跟我出走前一樣的懲罰。第二朝早的屯門很冷而且天色暗啞,屯門的圖畫是最美的,我捧著熱維他奶看著些粉門外那棵老不死的樹,問樹說你知道嗎。

還有很多說不清的事……不過真係好攰,有機會再說。

標籤: